民间有谚曰“一两印泥一两金”,好的印泥历来都是奢侈品,而“鲁庵印泥”则尤为贵重。昨天,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鲁庵印泥”在京召开复出新闻发布会,著名书法家、篆刻家、“鲁庵印泥”第二代传人高式熊与第三代传人李耘萍等在会上展示最新制成的“鲁庵印泥”。
捐献珍藏秘方
高式熊透露说,“鲁庵印泥”创始人张鲁庵去世前将“鲁庵印泥49号秘方”托付给他,叮嘱其将制作工艺传承下去。之后,高式熊怀揣秘方,跑了很多地方,希望找到支持单位,“但当时无人赏识”。2008年,经静安区文史馆的抢救、挖掘和申报,“鲁庵印泥”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得知消息后,高式熊捐献出了珍藏多年的配方,并收“文房四宝书画印泥艺术大师”李耘萍为徒,以期发扬光大曾风靡一时的“鲁庵印泥”。
在高式熊的指导与静安区文史馆的支持下,李耘萍经过5年试验后,于近日制作出了品质稳定的“鲁庵印泥”,并在昨天的发布会上予以展示,只见其色如红绸、质地柔软、细腻温润,印文沉静古雅,细微处清晰可见。高式熊评价道,经过比对,这块印泥的品质已十分接近张鲁庵所制的了。
所耗精力不菲
要知道,即使是制这一小块印泥,所耗精力也不菲。李耘萍介绍说,原料虽只有朱砂、艾绒、蓖麻油,但要做出真正的‘鲁庵印泥’,用料十分讲究,工序也相当复杂:“比如抽艾绒用的艾草,必须产于福建漳州,光照、土壤、湿度都有一定要求,不然叶子里的纤维素不高,我们在上海种的就失败了。蓖麻油要在屋顶上晒三年,而且只能在大伏天晒,让它的密度、厚度和酸度都达到最好的水平。”由于原料稀少,基本一年只能制出一斤“鲁庵印泥”,“如艾草收成不好,可能一斤都做不出来。”
赠予名家使用
据了解,“复出”后的“鲁庵印泥”将赠予书画名家使用,“张鲁庵先生当年就是这样做的,我们要遵循这个传统。”高式熊说。中国文房四宝协会副会长杜弘昨评价说,“鲁庵印泥”的复出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问题,“不是将它放进保险箱里供起来,而是进行生产、研发,使其焕发新的生机。” 驻京见习记者陶禹舟 (本报北京今日电)
相关链接
“鲁庵印泥”由张鲁庵创制于上世纪30年代,具有“鲜艳雅丽、质薄匀净、稠如面筋、状如丝绒、历久不变”的特点,颇受张大千、吴湖帆、陈巨来等书画名家和篆刻大家的青睐。1962年,张鲁庵逝世,此后会制作“鲁庵印泥”的人寥寥无几,这项制作工艺一度濒临失传。
(来源:新民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