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井坝遗址至老郁井间输卤笕道遗迹分布
飞水井
泼炉印灶示意图
青山绿水间,几百米外的盐泉之水,顺着竹竿哗哗流到河边的制盐厂,盐工们忙碌地将盐水倒进大锅中,用“泼炉印灶”法熬制成盐。明清甚至更早时期,在重庆彭水郁山镇,先辈们就是这样制盐的。
今年4月,彭水郁山镇考古发现了中井坝盐业遗址。
当时的制盐工艺有何特点盐为当地带来了什么遗址附近为何有许多古墓接下来,记者将为你揭秘古老制盐工艺传奇。
走进现场:
两种盐灶当时工人已会利用“热能”
郁山镇位于彭水县东北铂距离县城39公里,当地正在进行郁山古镇旅游综合开发。按照相关规定,今年4月初至6月底,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对郁山古镇旅游综合开发一期工程征地范围,进行了文物勘探和考古发掘,发掘面积达2500平米。
在中井河边的田野上,考古人员发现各类遗迹 36座,其中盐灶12座、蓄卤池4座、墙2座、柱洞11个、排水沟1条、灰坑4座、灰沟2条。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考古人员、中井坝盐业遗址执行领队牛英彬告诉记者,根据已有史料和现场考古来看,初步判定遗址时代应为明清时期。
由于年代久远,仅从面上来看,你无法想象这就是当时的制盐工厂。记者看到,以盐灶为中心,周围分布有蓄卤池、各类沟槽等生产设施以及作坊围护建筑。遗址范围内的土或因为长期被火烧呈红色,范围外的泥土是黄色。
值得注意的是,现场的盐灶有两种,第一种由灶膛、炉田、烟囱等组成。第二种由灶膛、炉田、甑子及方坑、灶间隔墙、沟槽等相关附属部分组成,其内壁多由圆形“土壳”(土球)垒砌而成,每个盐灶上可以放好几口锅。
“与第一种相比,第二种盐灶技术要较晚,因为它更好地利用热能来提高生产效率。”牛英彬说,第一种盐灶直接在炉田后部设置烟囱,烟气从尾部排出,未充分利用炉烟热能。第二种在炉田后设置甑子,甑子内布满“土壳”,“土壳”间留有空隙供烟气排出,从而最大限度利用炉温热能,增加了“冰土”(盐分结晶)产量。
这些“土壳”到底有何用他们是制盐工艺的关键环节。
来源:新浪网
高德魁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