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湖南吉首6村寨将列入国家民族特色保护村寨
俯瞰小溪村
日前,笔者从国家民委经济发展司获悉,湖南吉首市社塘坡乡齐心村,矮寨镇德夯村、中黄村、家庭村,丹青镇清明村,峒河街道办事处小溪村6个村寨将被国家民委列入“十二五”时期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名录。2013年,吉首市民族局根据国家民委的要求,深入少数民族村寨进行实地考察,会同相关部门向国家民委、湖南省民委递交申报材料,国家民委组织有关专家对6个村寨的保护与发展项目进行了评审。张祺琪 张 凯
家庭村:苗族非遗的“活化石”
吉首市矮寨镇家庭村位于市区西北部,坐落在海拔700多米高山台地上,全村共有81户360多人。家庭村苗族文化氛围浓厚,据吉首县志记载,吉首一带苗族“四月八”节日就发源于此;村落周围物质文化遗产保存完好,至今尚存四处民国时期御用军事防卫的古城墙遗址。村内95%的民居为苗族传统木屋,其中有吊脚楼10栋,整个村寨具有自己特有的风格,是不可多得的苗族传统民居群落。此外,双唢呐吹奏技艺和吊脚楼建筑工艺等民族绝技保存完好,德夯、矮寨等周边村寨的吊脚楼都是出于家庭村木匠师傅们的巧手,堪称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石”。
德夯村:苗寨中的田园诗情
德夯村距湘西自治州州府吉首市区23公里,属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这里山势跌宕,绝壁高耸,形成了许多断崖、石壁、瀑布、原始森林。全村辖2个村民小组,144户农户,总人口562人,主要从事粮食生产、旅游服务(饮食、运输、商业、鼓舞表演等)和竹器加工。德夯村是一个苗族聚居的自然山寨,民居是清一色的青瓦木板屋,几条纵横交错的青石板路连接着百余户人家。德夯村民居特色保护完好,文化底蕴深厚,拥有苗鼓、苗歌、苗狮、苗拳等浓郁民族特色的文化遗产,特色古苗寨和流沙瀑布远近闻名,与矮寨公路奇观、矮寨特大悬索桥隔山相望,从闻名世界的矮寨大桥下沿溪上行3公里至德夯苗寨,沿岸筒车、水辗、古渡、小舟,伴以苗家吊脚楼,一派田园诗情。
清明村:“丹青苗歌山歌”的飙歌场所
丹青镇清明村位于吉首市东北部,全村848人,是以苗族为主的边远少数民族聚居地。丹青苗族原有说法为仡佬苗族,即东乡苗族,有着自己的语音系统。由于与西乡苗族(含己略,矮寨等苗族)语言有60%相似,故统称苗族。该地区古属楚南疆域的“五溪”,是吉首、泸溪、古丈三县市的民族民间传统“丹青苗歌山歌”飙歌的主要场所。清明文化是以山歌、苗歌为主要内容,和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它的变革和风格、特色与当地的特殊地理环境和人民群众的劳动,生活方式有密切的联系。这里每年举办的“清明歌会”有吉首、泸溪、古丈两县一市12个乡镇的300多位民歌手参加,观看的群众达3万余人。
齐心村:青石板筑起的寨堡
齐心村位于吉首市社塘坡乡西南部,属云贵高原边缘的腊尔山地区,海拔750米—800米,被称为社塘坡乡的“西伯利亚”。全村328人,是一个典型的纯苗族聚居地。全村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的高寒地带,土壤多为青砂土壤,自然条件较恶劣。齐心村原名狗年,因明代洪武某一狗年搬迁落居而得名,后在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乾嘉苗民在起义中生擒清军头领又改名为擒头坡。上世纪50年代初更名为齐心村。齐心村历史悠久、民俗文化丰富,古时村民取当地坚硬的青石板为石料,垒起了寨堡,更有随处可见的石桌、石碾、石磨等,基本保持着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人们的饮食、纺织、衣着、耕种等都保持着独特的古韵,还有悠久的苗歌文化、接龙文化、舞狮文化、跳鼓文化等。
小溪村:保存着明清历史建筑群
小溪村位于湘西州府吉首市西北郊,全村3个自然寨共1026人,是一个纯苗族聚居地。小溪村至今仍然保存着一批明清时代历史建筑,洪家大院距今约有150年(1850年—1860年)历史,整体建筑群占地面积8600平方米,修建面积6600平方米,大院外观飞檐翘角,气势磅礴,门窗图案形态各异,做工精细。小溪村除了拥有大量的历史文化遗产外,还有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苗鼓”、“吹木叶”、“拦门酒”、金银首饰、华美的苗族服饰,“猴儿鼓”“祭祖”“上刀梯”等形成了这里的传统苗族民俗文化。近年来,小溪村致力于保护洪家大院等明清历史建筑群和发展苗族传统民间工艺,这里的苗族刺绣、编带织布、苗族银饰等因其传统古老、做工精细而声名远扬。
中黄村:传统文化艺术之村
矮寨镇中黄村重午苗寨位于吉首市西部,重午古苗寨深藏在武陵山脉之中,全寨共307人,是典型的苗族聚居区。“中黄”苗语意为河中心的地方,在这个自成一体的景区内溪流纵横,群峰竞争,古木奇花,苗族风情,皆在其中。重午古建筑群建于清朝,已有200多年历史。现留存68栋,是吉首、花垣、保靖3县市交界处罕见保留完好的苗族木质结构“籽蹬屋”代表性民居建筑。中黄村重午古寨在吉首市内是有名的文化艺术村。据统计,该村从事文化艺术工作的人员有200余人,占全村总人口的50%以上,宗教祭祀的法司、道士、天文历法、民间医药、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戏曲、曲艺、雕塑绘画、传统工艺品加工、民族民间体育等应有尽有。
(来源: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