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 告 栏
 
 
文化遗产保护单位命名管理办法
艺术品经营管理办法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 民政部关于…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
文化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业务…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
  • 没有机构项目
  •  
    第八批“国保”核定 我国切实加强…
    国家一级文物“孙中山花盆”武汉…
    古村落消防隐患四起 专家呼吁提高…
    河南郏县"神秘"红石古寨 传承古村…
    世界专家关注文化遗产消逝危机 倡…
    北京火焰山营盘遗址保护工程竣工…
    第一办公区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管庄东里
    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
    电话:010-66235065
    邮箱:yanjiuyuan010@163.com
    gdk2389@163.com
     
    您现在的位置: 国学孝悌工作委员会 >> 遗产保护 >> 正文
    聚焦文化遗产保护 让共享观念内化于心
    更新时间:2015/6/19

     

    613日是我国第十个文化遗产日,当日,国家文物局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都围绕着“保护成果全民共享”的主题展开,旨在更好地宣传普及文化遗产知识,引导和激励社会各界关注、参与文化遗产保护,让文化遗产保护的成果得以共享。那么,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积累了哪些经验?又存在着哪些突出问题?文化遗产保护还应当做出怎样的努力?

    共享已成为遗产保护共识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是贯穿《文物保护法》的基本原则,“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则是非遗的保护方针。业内人士认为,面对文化遗产,既要加强保护,又要合理利用,否则,文化遗产保护成果便不能与大众分享,共享的观念则难以内化于人们心中,文化遗产保护就失去了广泛和持续的推动力。

    文化与旅游的结合是近年来各地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共享的重要做法。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文化局局长王峥嵘说,文化遗产尤其是文物与旅游的结合自古有之,也是国际上通行的经验,当前,旅游业的升温为全民共享保护成果提供了新的机遇。他介绍,大理州在这个方面也有一些尝试,如喜洲白族古建筑群中的严家大院、杨品相宅等,维修后建成了喜洲严家大院博物馆和喜林苑,既满足了游客的参观愿望,又让文物得到了有效保护和利用。

    专家介绍,“十二五”以来,国家继续完善博物馆免费开放、文物保护单位对特殊群体免费开放的机制,并扩大免费开放服务范围,增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各地文物部门纷纷通过开设公众考古讲座、组织考古夏令营、开设公众考古网站、微博、微信、建立考古体验馆等方式向广大民众普及考古知识、传递文博动态和共享观念,受到了公众的热烈欢迎。

    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王福州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生产性保护方式就是保护和共享紧密结合的典范。“比如大理州的白族扎染、剑川木雕、鹤庆新华银器制作等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通过生产性保护的方式,一方面传承了传统的技艺,增加了传承人的收入,同时也让喜欢少数民族传统技艺的民众可以享用和收藏到自己喜欢的艺术品,从而实现了成果的共享。”王峥嵘说。

    中国戏曲学院院长巴图说,从艺术生产的角度来说,对于一些面向市场的传统艺术样式,国外有很多先进的运营方式、运作机制和推广传播方式。“我们正在努力学习和借鉴,从而找到适合本国国情的市场机制和运作模式,让它真正融入人们的生活中,从而受到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保护性破坏”仍不少见

    通过长期探索和努力,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和共享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但在实际的保护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其中尤其值得重视的是,一些地方对文化遗产的认识还不到位,有时候甚至为了眼前的一些经济项目的利益而牺牲文化遗产,导致大量文化遗产陷入破坏及流失的危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组秘书李华东指出,相当一部分人把文化遗产的价值简单地等同于经济价值,“保护性破坏”也就越来越常见。

    同时,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也给文化遗产带来了冲击。比如说,非遗的生产性保护必须以严格遵循原有的生产过程和生产技艺为前提,否则就会破坏其本身的真实性和整体性。王福州介绍,目前有些非遗开发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改变传统用料、制作流程,割裂了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由此破坏了非遗的原始面貌和核心价值,而由此带来的后果将不堪设想。

    另外,以文化旅游为代表,将文化通过市场借船出海,的确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但其中也不乏一些矛盾。王峥嵘说,比如,许多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旅游景点,要参观必须买门票,门票价格高,管理部门又只在节假日实行优惠,使很多观众无法共享;但是,如果在节假日加以优惠,人流叠加不但容易对文物造成损害,也增加了景区的不安全因素。因此,文化旅游还有许多需要探索的地方。

    全民共享还需人人尽责

    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统计,我国不可移动文物数量达76万余处,他们分布在祖国的广阔大地上。专家指出,单靠政府远远不能满足文物保护的需要,还迫切需要鼓励全社会共同参与。只有当全社会都行动起来、各尽其责,才能让我们的子孙都能共享民族的文化遗产。

    今年6月初,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在河北邢台沙河考察了当地大坪村、绿水池等古村落,在召开的“全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上”强调:“今年,以住建部为首的多部委对第一批传统古村落拨款100亿元,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对自己传统村落如此重视,投入资金如此之多。但我以为,保护传统古村落的资金来源不能仅仅依靠国家,应由四方面组成:一是国家拨款;二是地方配套资金;三是社会各界的支持;四是古村落中老百姓自己的觉悟。也就是‘四个自觉’,即知识分子的自觉、国家的自觉、地方的自觉、老百姓的自觉。经过这四方面的努力,我国的传统古村落一定会更有希望。”

    对此,王峥嵘也表示,文化遗产属于全民,保护的责任也需要全民承担。文物保护部门要做好保护的工作,旅游、宗教等部门要努力完善管理和使用,各部门还须统筹协调、形成合力;游客则要注意言行举止,敬畏和善待文化遗产。

    然而,从目前来看,人民群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自觉性还有待加强。613日,在重庆大足举办的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先进典型事例推介等一系列活动上,有专家建议,要尊重人民群众的实际意愿,充分调动其积极性,让人们能够在保护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进一步认识文化遗产的价值,增强文化自信,以自信促自觉。(本报记者 郑海鸥)

    《 人民日报》( 20150618 17 版)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 上一条遗产保护:
  • 下一条遗产保护:
  •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组织机构 | 人才招聘 | 人员查询 | 下载中心 |
    版权 国学孝悌工作委员会 网址:www.chpri.com
    联系电话:010-66235065, 邮编:100091
    网站建设:北京易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