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 告 栏
 
 
文化和旅游部关于印发《“十四五…
六部门出台《关于加强民间收藏文…
关于组织申报2022年传统村落集中…
财政部 文化和旅游部关于印发《国…
文化遗产保护单位命名管理办法
艺术品经营管理办法
  • 没有推荐机构项目
  •  
    第八批“国保”核定 我国切实加强…
    国家一级文物“孙中山花盆”武汉…
    古村落消防隐患四起 专家呼吁提高…
    河南郏县"神秘"红石古寨 传承古村…
    世界专家关注文化遗产消逝危机 倡…
    北京火焰山营盘遗址保护工程竣工…
    第一办公区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管庄东里
    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
    电话:010-66235065
    邮箱:yanjiuyuan010@163.com
    gdk2389@163.com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文化艺术委员会 >> 综合信息 >> 正文
    广州水文化资源保护不足 62古桥现存不足10座
    更新时间:2012/11/6

     

    广州水文化资源保护不足62古桥现存不足10座

    广州黄埔南湾水乡的文昌古塔。

    广州黄埔南湾水乡的扶胥古运河道。

    广州市西湖路,南越国木构水闸遗址。

    广州

    众多千年水遗迹

    散落万家无人识

    古人用“青山半入城,六脉皆通海”描述2000多年历史的广州城,然而就是这个与水息息相关的水城,有多少水文化资源一直是个谜。2008年起,广州首次水文化资源调查付诸实施,如今已经完成初步调查,共录得70个水文化遗珍,囊括了古桥、古井、泉、古码头、自然遗迹、岭南水乡古村落等9种类型,基本上涵盖了广州水文化资源的所有种类,很具有代表性。那么广州水文化资源有啥威水史?如今遭遇怎样?水务部门又该如何应对?记者为此进行了深度调查。

    文/ 记者刘幸 图/ 记者邱伟荣

    发现 

    发现1

    扶胥古运河盛景不再

    从古越国开始,广州人便穿梭于江海之间,可以说整部广州文明史都是用水写成的。广州首次摸查的70个水文化资源中,包括古桥(19座)、古井、泉(16口)、古码头(6个)、碑刻(4块)、塔(4座)、庙宇(3处)、自然遗迹(3处)、岭南古建筑(2个)等类型。

    若提起运河,人们往往对京杭大运河耳熟能详。而广州也有一条可与前者相媲美的古运河,那就是始建于唐朝年间的扶胥古运河。不过上周五,记者走进黄埔区南湾社区发现,广州人对于扶胥古运河的认知度依然相当低。记者走进有600多年历史的南湾村,看见南湾涌两岸修葺一新,新的花岗岩石下,古堤清晰可见。顺着南湾涌往南海神庙方向走,尽头就是扶胥古运河,只见历经800多年的风霜,运河不少地方已淤积,往昔繁华盛景不再。

    在南湾村百年榕树下,记者与年逾80岁的麦伯攀谈起来,他如数家珍地说,民国时期扶胥古运河依然能通100吨的货船。如今由于淤积,只有一小段能通航了。麦伯说,扶胥港就是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的出发点。

    发现2

    水文化古村落成空心村而没落  

    最为让人惊喜的是,调查整理出10个岭南古村。始建年代为宋代或之前的有5个,分别是从化钱岗村、花都朗头村、花都茶塘村、番禺大岭村、番禺南亭村;始建年代为元末明初的有海珠区小洲村、从化大江埔村;始建年代为明朝的有增城瓜岭村、黄埔南湾村;始建年代为清朝的有从化钟楼村。

    这些乡村,浓缩了岭南水乡的精华。走进番禺大岭村,村口有座石拱桥东西横跨玉带河上,这就是龙井桥,是广州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之一,被村民称为“文昌阁”的大魁阁塔,外形酷似笔,矗立于石拱桥畔。由于村中读书出身的文人很多,村民把文昌阁作为风水塔。

    不过记者也发现,这些古村落正处于没落之中,“空心村”现象让人担心。记者走进从化钱岗村古村落,发现村中连人都没有了。村落原以溪流为基础布局,只是如今溪流已经干涸。市社科院城市管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黄石鼎说,古村落中砖雕或木雕是最有岭南水乡韵味的地方,但不少被拆除了。

    尴尬

    尴尬1:62古桥现存不足10座

    记者调查发现,广州涌现众多水文化资源的背后,也留下很多尴尬。首先是保护力度不足,导致文物残缺。

    上周五,记者来到荔湾区仁威古庙后五约八巷,一座约3米长的古桥映入眼帘,桥上的栏杆七零八落坍塌了,一旁留有一块清同治年间重修的“半溪”二字石碑以及一座由花岗岩修葺的石刻对联。黄石鼎说,泮溪桥是广州八大古桥之一。从前荔枝湾的泮塘叫“半塘”,别名半溪。泮溪桥是旧时广州城居民入泮塘的必经之桥,其最美的当属泮塘烟雨美景,但如今,一切已成往事。

    泮溪桥可谓广州众多古桥命运的缩影。黄石鼎说,以桥为例,民国以前广州城能考证的桥梁有62座,迄今保存完整的古桥只有云桂桥、汇津桥等10座。

    尴尬2:杨孚井2000多年后“脑瘫”

    在70个水文化资源中,越秀、荔湾、海珠、番禺占据了总量的71%。但记者发现,大部分文物古迹不成体系,规模分布零散,呈现碎片化,如井、泉等小的水文化资源点或者废弃不用,或深藏巷中无人知。

    广州历史最为悠久的、始建于东汉的杨孚井就是其中典型。记者走进海珠区新港西下渡路城中村,在东约大街一隅找到了这口历经2000多年风霜、毫不起眼的老井。只见老井圆形的井口直径不足0.5米,高不足30厘米,依然有旧时的井台。

    住在隔壁的街坊遗憾地说,杨孚井已经臭了。记者走到井口一看,果然,井水成黑色,散发出阵阵的臭味。杨孚井这类古迹最让人头疼。

    黄石鼎坦承,目前没有清晰的主线对它们进行整合,处于最为基础的保护状态,没有发挥其文化的魅力和优势。

    尴尬3:七星岗遗址成荒草垃圾堆

    部分广州水文化遗迹再不保护或将永久消失。记者走进海珠区石榴岗路与华南快速干线交汇处西北侧,七星岗古海岸遗址就坐落于此。如果不是“文物保护单位”字样提醒,寻访者很难将这里与遗迹联系起来。遗址几近被荒草完全遮盖,部分地方还有垃圾,惹来一大片蚊虫遍布,空气中传来阵阵臭味。国内外的地理学家认为,七星岗古海遗迹完全称得上是“世界级”和“国宝级”的遗迹,如今的境地让人嘘唏。黄石鼎说,保护水文化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尴尬4:南越木构水闸闹市无人顾

    记者还发现,广州部分水文化资源虽有很好的保护,但如何挖掘内涵力度不够,导致不少历史古迹难以被普通百姓熟知,成了无人问津的“死文物”。

    位于惠福西路光明广场下的南越国木构水闸就是这样的国宝级文物。记者走进光明广场,看见商场一楼购物的人群来来往往,但是只有少数客人透过玻璃看地下古迹。多数人不知道的是,这个木构水闸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年代最早、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木构水闸遗址。当年,水闸从北往南分为“引水渠”、“闸室”、“出水渠”三部分,向珠江呈“八”字形敞开,反映了秦汉时期的水闸建造水平已相当高。黄石鼎说,如何利用水文化资源服务于现代的城市建设,现在还没有一个清晰的答案。

    建议

    走碎片化保护与开发结合的路子

    70处遗珍对于广州源远流长的水文化来说,不过是九牛一毛。黄石鼎建议,针对水文化资源呈现碎片化的特点,西方国家碎片化保护与开发结合的路子值得借鉴。如西方国家会在原有建筑上,再进行整体设计。第二,建议广州打造水岸文化,依靠珠江水系为主线,构筑慢行系统。搞一个建筑群,在岸边打造属于广州自己特色的水系发展轴。

    面对广州水文化遗珍,广州市水务局向本报透露了保护对策。市水务局表示,在探索新型城市化道路上,将以打造水城为目标。要对现存古遗址等不可移动文物,进行详细摸查,做到心中有数。

    水务局还建议海珠生态城规划应增加水的篇章。

  • 上一条综合信息:
  • 下一条综合信息:
  •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组织机构 | 人才招聘 | 人员查询 | 下载中心 |
    版权 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文化艺术委员会 网址:www.chpri.com
    联系电话:010-66235065, 邮编:100091 京ICP6854541-1
    网站建设:北京易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