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嵋山上最大的古建筑大悲寺三大士殿大半成了板房,这已是山上保存较好的建筑了。
沿经十西路往西到担山屯往北,步行十来分钟,路西一座小山包逐渐出现在视线之中,一座小庙立在山顶,几处残垣散布山间,这座颇有历史的小山包便是济南的峨嵋山。“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只可惜,历经数百年,峨嵋山犹在,寺庙遗迹犹在,却都难逃年久失修的命运。
散落的石碑,记录峨嵋山历史
穿过水泥路,来到峨嵋山南侧山脚下,低矮的山包一览无遗,几块断成数段的石碑散布在山下,花纹依旧精美,但文字已有些模糊。“这原本是立在山门一侧的,只可惜文革期间被砸碎后就一直堆在了旁边。”山脚下一位村民言语中不无遗憾。
整修不久的山门略显简陋,向上望去,石阶残留不多,从山门到山顶差不多有百十步的距离。拾级而上,路两边堆放着不少石碑碎块,可以看见残存的石碑纹路,但早已不知曾在何处安放。
走到半山腰,在一座只剩西墙的古建筑前,同样断作数块的古碑散落地上,从依稀可辨的文字中,可以看出这是民国二年整修碧霞宫所立。而在一座寺庙大殿,记者还发现一块立于民国二十二年的残碑,同样记载着寺庙整修的过程。
在山上,知情人向记者展示出一份材料,峨嵋山又名靡笄山,山形似眉黛,曾有大悲寺、文昌阁、碧霞元君祠等宗教建筑,原是一处三教合一之地。
文昌阁遗址上,冒出铁皮小庙
沿山道往上,在山顶之上,原本有峨嵋山最高的建筑文昌阁。在小金庄村民周老先生记忆里,文昌阁曾是附近最精美的一栋二层小楼,“楼上是玉皇大帝,楼下是文昌帝。”
只是如今站在楼前,青石板的地基犹在,几个圆形的柱础清晰可见,但曾经的地上建筑早已不见了踪影。一间褐色的铁皮小屋在文昌阁原址上建起,里边供奉的如今已是泰山奶奶碧霞元君,而在文昌阁一旁的碧霞宫则只剩了一处墙壁。老周告诉记者,虽然还剩一些残垣断壁,但随着去年一些不明身份的人建起这个小庙后,连仅存的一些残垣断壁也都毁了。
传言要整修,两年没音信
在山门西侧,写有大悲禅寺的红色横幅挂在一处板房门口,环绕四周的经幡随风舞动,但在这处峨嵋山最大的建筑群里,放眼望去,到处是残败的景象,残存的大殿飞檐翘起,颇有气势,但中间大半却是白色的板房遮雨,殿顶粗壮的屋梁暴露在风雨中,干枯的杂草密布在灰色瓦片之间。
“这叫三大士殿,是大悲寺的主殿,但无人整修,也不知还能坚持多久。”知情人士担心地说。
而在小金庄老周的记忆里,曾作为小时课堂的大悲寺犹在昨日,“大概1970年前后,现在东西的大殿都已经毁了,但那时候却是孩子们的课堂。”在院子东南角,一个石亭算是整个山上最完整的建筑,而院子西侧的几间殿房只剩了两面看似随时会倒的墙壁,而院子东侧,则是不知谁建的几间板房。
“前两年传言槐荫区政府要出资整修峨嵋山,但至今也没见丝毫动静,每天上山走走,但看着这些老建筑就心疼。”老周说。
文/片 本报记者 尹明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