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成果——《中国古代道德生活史》10日在京发布。
该书全文80万字,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伦理学家陈瑛主编,国内多位古代伦理学专家共同执笔,已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中国古代道德生活史》以中国古代各个社会历史时期为“主要经线”,以家庭婚姻道德、政治行政道德、士农工商行业以及不同阶层的道德为“主要纬线”,研究了中国原始社会至鸦片战争前后期间的道德生活,以及渗透于其中的行为准则,展现了中国古代道德生活的原貌和其历史演变,这也是中国第一部道德生活史类著作。
在当日的出版座谈会上,该书主编陈瑛在发言中指出,中国有三次大的道德自觉:第一次以孔子为代表,确立了我们传统的道德生活体系,然后使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延续了几千年;第二次是从“五四”时期,是从李大钊、陈独秀一直到毛泽东,这次文化自觉中一开始就从道德着手。
“我们目前处在第三次道德自觉的阶段,就是道德思想从社会主义的道德来构建我们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和结构,铸造我们中华民族的灵魂,这对于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实现我们伟大的民族复兴具有重大的意义”,陈瑛说。
国学大师钱穆之子、清华大学教授钱逊指出,在道德的问题上,书中说到两个方面:一个是道德思想,一个是道德生活。
钱逊说,过去我们对道德生活的研究比较少,这次是比较系统的把道德生活史做了研究。“毕竟文化问题需要落实到每一个人的道德上,作为共有的精神家园不是只在理论上、思想上,更不是只在哲学上,而要落实在我们生活中”。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郝立新、北京大学教授魏英敏等十余位专家先后发言。
专家一致认为,这本书不仅仅有它的历史价值,而更主要的是在于它的现实意义。研究中国古代道德生活史是认识与传递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的重要途径,对于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有重要的意义。(记者 贾天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