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作“南京吆喝第一人”的民间艺人刘奎龙,已年过七旬。在由他创作的“南京爽口”中,刘奎龙用地道的南京白话和南京吆喝展现当地的民俗文化,让市民重拾老南京的历史记忆。“南京白局”后就是“南京爽口”。 王维 摄
从2008年到现在,每周日都定期在甘熙故居表演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京白局”的传承人黄玲玲,已经接待过十几万人次的观众了。
“当看到很多人对白局感兴趣时,我就觉得很有希望;可想到是否能够传承下去时,我就感到有些忧愁”,3日,现已年近68岁的黄玲玲讲述着自己的复杂情绪。
南京白局是南京地区的民间方言说唱,是当地唯一的古老曲种,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保护项目。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南京成立了第一个专业的白局剧团,文革后,虽然白局艺人又重聚在了一起,但当年的热络场景已不复存在。
黄玲玲描述说:“后来甚至连南京人都不知道什么是白局。”
除了带着小团队定期在甘熙故居里表演,黄玲玲现在也在南京的几所学校里教白局,有时到了晚上她还要自己写剧本。没有‘一套班子’的专业化管理运作,许多琐碎的事她都要亲力亲为。
2012年,南京白局登上了外秦淮河游船,让更多游人有机会接触到南京当地的说唱艺术。近几年,黄玲玲还和她的第一位专业继承人张自卫创作了白局版的《喜洋洋》,目的是让南京白局的影响扩大,老少都爱。
“其实最难的是传承,因为要坚持下去太难了。孩子们难坚持也情有可原,因为靠表演白局,目前根本不能让他们养家糊口,只能是兴趣爱好、义务演出”,黄玲玲说,她过年时还会给自己的弟子红包、平时给他们带饭,把教学的收入拿来贴补小团队每周的定期演出,“没有更多的平台,也没有专项的经济支持,目前真是‘苦撑’下去的”。
黄玲玲目前最大的希望,是能通过2014南京“青奥会”的平台,让“南京白局”这种方言说唱被更多的人关注,“要找到市场,也要传承。就算是为了民俗文化留点儿东西吧”。(孙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