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 告 栏
 
 
文化和旅游部关于印发《“十四五…
六部门出台《关于加强民间收藏文…
关于组织申报2022年传统村落集中…
财政部 文化和旅游部关于印发《国…
文化遗产保护单位命名管理办法
艺术品经营管理办法
  • 没有推荐机构项目
  •  
    第八批“国保”核定 我国切实加强…
    国家一级文物“孙中山花盆”武汉…
    古村落消防隐患四起 专家呼吁提高…
    河南郏县"神秘"红石古寨 传承古村…
    世界专家关注文化遗产消逝危机 倡…
    北京火焰山营盘遗址保护工程竣工…
    第一办公区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管庄东里
    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
    电话:010-66235065
    邮箱:yanjiuyuan010@163.com
    gdk2389@163.com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文化艺术委员会 >> 综合信息 >> 正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邓贵昌:把山歌传给子孙
    更新时间:2013/5/3

     

    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邓贵昌:“把山歌传给子孙”

    作者 杨超 周洪攀

    “大田里薅秧,嗬哟喂;并排行,嗬哟喂……”春收春种时节,四川江油市的农家忙碌起来。云集乡的田间地头,粗犷嘹亮的山歌声饱含着收获的喜悦,此起彼伏,萦绕不绝。

    山腰处,引吭高歌的云集乡十社村民邓贵昌手中镰刀飞舞,彷佛有使不完的劲。不一会儿,面前收割的菜籽便摞成一座小山。“边干活儿边唱歌,特别解乏。”

    江油市云集乡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灾后重建后,一条新修的盘山公路蜿蜒数十公里,不仅将土特产源源不断送往外界,同时也把极富乡土气息的“云集山歌”带出了大山。2011年,61岁的邓贵昌和乡亲们将一曲当地流传数百年的《薅秧歌》唱响了北京人民大会堂,并荣获第十届“山花奖”银奖和政府传承贡献奖。

    “这些山歌高亢、悦耳、流畅,让人不自觉就跟着哼哼。”据江油市文化馆馆长文在军介绍,江油是“李白故里”,也是“中国火药之乡”,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灾后重建中,当地在加强文物保护的同时,更加有意识地挖掘、收集、整理散落于民间的文化瑰宝。

    文在军说,尤其是在山区流传甚广的山歌,曲调优美,歌词朴实。因多为有感而发,信手拈来,所以有着极强的艺术生命力和丰富的艺术特质。“这些原生态的劳作之歌,更应多登大雅之堂。”

    “云集山歌腔调优美,但是没有乐谱,必须口口相传。”已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邓贵昌说,接触山歌源于老一辈在田间劳作时的传唱,而现在不少年轻后生都外出打工了,根本没时间来感受这些“土”文化。

    近50年“歌”龄的邓贵昌向记者倾诉说,老辈留下的东西不能断在自己手上。曾经一段时间,他没事就与老伴对唱,家中的两个孙子就是最忠实的听众。“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孙子喜欢,并留下最深的记忆。”

    “我们对这些濒临失传的民间文化实施了抢救性的保护。”江油市文广新旅局局长蒲永见表示,除了设立相应机构和专项资金,还不断对民间文化进行收集整理,印制成册,实施普及推广。同时,乡镇的文化专干充分利用农闲时间,在田间地头、农家小院、村文化室广泛开展活动。

    “现在的云集山歌曲更多,味更浓,唱的人也越来越多。”邓贵昌的歌友肖贵清告诉记者,文化馆的专家们已经将20多首山歌编成曲谱。“飙山歌成为大家的一件乐事。”

    今年“五一”节前夕,江油市在云集乡举办了全市首届山歌节,来自80个乡镇、部门、团体的500余名歌手同台亮嗓,成为当地人津津乐道的盛事。

    虽然只获得了二等奖,丢掉了“山歌王”的桂冠,但邓贵昌却兴奋异常。他说,村上已有100多人报名加入了山歌队,自己也开始带起了徒弟。“只要有人学,我就把所会的所有山歌教给大家。”

     

  • 上一条综合信息:
  • 下一条综合信息:
  •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组织机构 | 人才招聘 | 人员查询 | 下载中心 |
    版权 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文化艺术委员会 网址:www.chpri.com
    联系电话:010-66235065, 邮编:100091 京ICP6854541-1
    网站建设:北京易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