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6月,在五爱市场附近出土的汉墓
汉墓中铜镜的主人就是候城居民(资料图片)
文/韩扑
沈阳是一座古城,从战国时燕国大将秦开筑城,到现在已经有两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可令人感觉遗憾的是,多年来很多媒体都存在将沈阳古称错写成“侯城”的现象。可以确定,沈阳的古称只有一个,那就是“候城”,这可是与沈阳的城市历史定位相关的大事。
“候”与“侯” 一笔之间差异大
“候”字读(hòu),“侯”字读(hóu),这俩字,从小学起老师就拿它俩在“形近字”里考我们。
除了读音上的区别,“候”字本义“守望、侦察”,又引申出“观测、等候、问候、预测、服侍、诊断”,后来又被借用为计时单位(五天为一候),因此又有“时候、物候”的字义。它还与“堠”的古字通用。指边境上用于伺望、侦察敌情的设施、哨所、要塞。所以候火即烽火,候台即烽火台,候馆指的是瞭望敌情用的小楼。
“侯”字本义“箭靶”,古代有“射侯”之礼:天子册封的时候,候选者射箭,射中靶子的封侯,射不中的不封或缓封,从这里引申出“诸侯、封侯”的意思,古时封建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的第二等称“侯”。侯也是古姓。
所以你看,差一笔区别大了,这两个字的字义从来就没有交叉重合的现象,除非古人写了错别字。
为啥沈阳必须叫“候城”?这得从“秦开却胡”说起。
咱这里一直是座军事要塞
现在的沈阳是大都市,但在上古时,咱这里到处是森林、草场,东胡人世代在此游牧、渔猎。东胡人就是“秦开却胡”里的“胡”,也是现代北方人的祖先之一。
根据《史记·匈奴传》记载,战国时,燕国大将秦开率兵“袭破走东胡”,开辟千里疆域后,燕国修长城,从现在的河北北部一直修到辽宁的辽阳,设置了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共计五个郡。候城即属于辽东郡。
这个辽东郡即在燕国新疆域的最前沿!辽东郡的郡治在辽阳(当时称襄平),咱们的候城呢,在郡治的东北方向边境上,深深揳入东胡人的领地。
既然地处前沿阵地,这座新城塞的人口必然是以军人、官吏、商人为主,秦灭燕、汉代秦,但辽东郡候城的要塞性质没有变化。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辽东郡……县十八:襄平、新昌、无虑(西部都尉治)、望平、房、候城(中部都尉治)、辽队、辽阳、险渎、居就、高显、安市、武次(东部都尉治)、平郭、西安平、文、番汗、沓氏。”这说明至晚到汉朝,候城就已经是县,而且辽东三都尉之一的中部都尉就在这里驻扎,其实,燕、秦、汉制度前后因循,很可能燕国时这里就是县,只不过史书没有详加记载。
候城的军事意义非常重要。辽东郡郡治在襄平(今辽阳),东部都尉驻武次县(今凤城);西部都尉驻无虑县(今北镇);中部都尉驻候城县(今沈阳)。三都尉互为犄角,是秦汉长城东端的防御重心。从战国到汉末,历朝历代都死守此城,作为辽东腹地的屏障。
候城前后存在五百多年,至东晋末年毁于战火。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时候,契丹族人进入辽东,在候城旧地重修方形土城,命名为“沈州”,那就是后话了。
这五百多年的城市史告诉我们,候城一直作为临近古长城的边戍城塞存在,而以要塞本意取名,与辽东郡其他各县的命名原则也不同,比如“襄平”古意即有“实现平安”之意;“险渎”的名字则取自当地的地势特点。
有意思的是,沈城在历史上一直是座军戍城市,明朝时这里还叫“沈阳中卫”呢。清太祖努尔哈赤定都于此,才开启了城市的新篇章。
山西、河北各有一处侯城
为何不能叫侯城?因为叫侯城的话,得有侯爷在这里呆过,或这里是侯姓的发源地或者郡望。
可是,从古至今,从来没有任何一位侯爷的封地选在咱们这座城。为啥?首先,封地必须得是有点油水的地方,要不怎么养活侯爷和他的一大家子?而军事要塞不光没油水,每年还得朝廷往里投钱才能维持。再者,边境重兵驻扎之地,交给了侯爷,你那不是方便他造反吗?
沈阳历史上跟侯姓的关系也不大。
说一千道一万,非把沈阳古称写成“侯城”,那就是错别字,连“存此一说”的余地都没有。
不过,侯城作为地名,确实是存在的,而且还有两处:一处是山西省晋中市太古县的侯城乡,一处是河北省石家庄市辖下晋州市槐树镇的侯城村。
据当地史料记载,山西太古的侯城乡,是因太古的古称“侯谷”而得名;河北晋州的侯城村,是缘自魏武帝曹操的爱子曹植、谋士程昱都曾被封为安乡侯,安乡即侯城村的古地名,后人遂以这里曾经繁华的安乡侯居城而命名。沈阳晚报、沈阳网摄影记者 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