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言“长沙汉墓藏有一吨黄金”,引职业盗墓人蜂拥集结长沙;浙江宁波30多穴祖坟一天被盗,多为晚清民国墓葬;陕西西安在某工地现场抓获3名盗墓贼,追缴汉唐文物30余件……
近年来,我国各地接连发生古墓被盗案件。面对犯罪分子的疯狂盗墓,墓葬文物保护面临的是几多尴尬。
记者梳理近年来各地破获的盗墓案件发现,盗墓行为正呈现智能化、集团化、暴力化的趋势。
智能化有“实力”的盗墓团伙探测时有罗盘、探测仪、地面卫星定位系统,开挖后还会使用定向爆破技术打洞、洞内作业时有通风通氧设备、夜间掘盗使用红外夜视仪。如果说此前使用“洛阳铲”“探杆”盗墓是“小米加步枪”,现在的盗墓手段则是“洋枪洋炮大飞机”。
集团化盗墓团伙有严密的分工和组织架构,盗掘、收购、运输、倒卖一条龙,各环节之间单线联系。仅从盗墓环节看,分工就极为专业化:探墓的、爆破的、挖掘的、望风的、清理文物的,各司其职。此外,不少文物犯罪的背后,都暗藏着一个由不同国籍的大老板控制的文物交易网络。文物盗掘出来后,几经转手就可以“洗白”。
暴力化盗墓者手段野蛮、气焰嚣张。如果与文物保护工作人员遭遇,盗墓者非但不跑反而动手伤人,甚至伤害文保工作者。为此,一些文保工作者还专门买了人身保险。
作为渊源古远的社会现象,盗墓行为从一开始就注入了“暴富获利”的基因。北京大学考古学博士、深圳市文物考古鉴定所副所长李海荣说:“这是个暴利行业,干一单就可以吃好几年甚至一辈子,这导致不法分子罔顾国家法律不惜铤而走险。”
李海荣告诉记者,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的盗墓行为开始呈泛滥态势,盗墓区域从陕西、辽宁、河南等北方地区向南方蔓延。陕北地区当时甚至有“要想富,去盗墓,一夜变成万元户”的说法。
谈起盗墓行为对文物的破坏,李海荣痛心疾首。“不光是文物被掘走,墓葬中的易损物如衣服、纸、竹简等也都会被破坏得一塌糊涂,这对研究文物所处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是个巨大的灾难。”
与盗掘文物日益猖獗、盗墓手段日益先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部分地区的文物保护力量还相对薄弱。尤其是在一些偏远地区,不少文物古迹和遗址长期处于无人看守的状态,成为犯罪分子觊觎的目标。
(来源:新闻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