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湖北省老河口木版年画惟一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85岁的陈义文,因患严重肺气肿病,住进了老河口市第一医院。
近日,中新社记者赴老河口采访。在医院呼吸内科8号病床上,记者见到了表达困难的陈义文。“老头昨晚在医院里喊气堵得慌,很难受。”陈义文老伴说。
“老河口木版年画的传承重任,现在可都压在了老人的身上。”专程赶到医院看望的老河口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朱接云不安地说道。
老河口木版年画兴盛于清乾隆至光绪年间。陈义文老人是近代老河口木版年画兴衰的历史见证者。
新中国成立前,老河口印制木版年画的作坊还有刘源盛、德茂公、和顺成等10多家,木版年画远销陕西、河南、四川等地。老河口成为鄂西北、豫西南木版年画的制作基地。
14岁时,陈义文跟着父亲制作木版年画,后又辗转到陕西和河南等地学艺。新中国成立初期,他回到老河口当了一名刻字社的职工。
陈义文的木版年画创作沿用古法手工,创作中结合浪漫主义手法,不受自然现象约束,形成了独特的老河口木版年画风格。他的作品屡屡在国内外获奖,当地有“北有杨柳青,南有陈义文”的说法。
然而,曾经繁盛的老河口木版年画却在“文革”期间遭受到了毁灭性打击,艺人们纷纷改行或转行,惟有陈义文坚持了下来。由于创作木版年画具有“高风险”,陈义文的儿子没有继承这门手艺。
“‘文革’时,爷爷创作的年画雕板都被烧毁了,后来爷爷常在夜深时,悄悄进行木版年画创作。”陈义文的孙子陈洪斌说。
为了生计,35岁的陈洪斌曾在深圳打工,老河口文体局官员专程去深圳说服了陈洪斌,回来跟爷爷学木版年画的制作。
“我只学到爷爷的一些皮毛,离传承的水平还差很远。”陈洪斌有些腼腆地说。
2011年,老河口木版年画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老河口木版年画的代表人物,陈义文也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陈义文家坐落在400米深的“陈义文小巷”中,青砖绿瓦,幽静中透着古朴。老人的小院中有一株拳头粗的木瓜树,枝桠伸到了三楼老人工作室窗下。
记者在老人的工作室看到,案桌上老人用了几十年的拳刀、弯凿、扁凿、方形榔头等工具,蒙上了一层薄薄的灰。
在工作室另一角,老人的100多幅年画雕版陈列其间,内容大多是戏曲中的人物,如《杨家将》、《关公》、《岳飞》、《钟馗》等;也有许多表现社会风情的雕板,如《百寿图》、《麒麟送子》、《一团和气》、《老鼠娶亲》等,构图生动而有趣。
“老人技艺只‘传内不传外’,给推广和传承木版年画造成困难,老河口木版年画不能在我们手中失传。”老河口市文体局局长冯雨颇为忧虑地说。冯雨表示,“老河口木版年画是瑰宝,我们不但要努力传承,而且还将多渠道开发市场,让它产生经济和社会效益。”(曹旭峰 艾启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