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郧西县景阳乡吴家扁村祝家大院内,记者见到一桩奇事,祝姓村民祭祀祖先的祠堂上却写着“方氏祠堂”匾牌。
村民说,祝家供奉方家先祖已有几百年传统。他们生时姓祝,死后改姓方。据称,之所以有这个习俗,只因这些祝家村民原本是明初名臣方孝孺族人后裔。
略显神秘的祝家大院,据考证建于清朝乾隆年间,是一座典型的明清风格建筑。
房屋坐西南朝东北,依山而建,一进二栋,砖木结构,抬梁,穿斗式构架,小灰瓦屋面。石质门框上置石匾,书“人杰地灵”四字。门上为卷棚轩顶,内木隔板装修,石板铺地。天井规整,廊边宽绰,石条砌坎,木雕门窗精细,石雕柱基大气。前后均为二层,曲折楼廊,马头封火山墙。
84岁的王德秀居住在祝家大院下院,睡着一张“二龙戏珠”的四壁帐幔古式床。墙上挂着锃亮的竹编簸、花篮,桌上摆着一对圆花筒瓶。
“我解放前嫁到祝家,听老人讲,这上下院都是先人搬到这里盖的,这床也是那时候置办的,有年头了。”王德秀还说,她住的卧室,以前四周墙上写满密密麻麻的字,一行行很工整,可惜后来破四旧时铲掉了。
大院正庭祖宗牌位上书“方氏堂上宗祖”,横额“正学遗风”。
研究宗谱十余年的祝河江说:“我们身份证、户口簿上都是祝姓,或者是祝方姓,我还有一个名字叫祝方东。我们的祖堂叫方氏祖堂,或者祝方氏祖堂,宗谱叫《祝方氏宗谱》。”
他说,这是为纪念被称为正学先生的方孝孺(1357-1402)。他们这一支祝姓祖先原来姓方,和方孝孺同宗同族。“正学遗风代表着我们是方氏的后人,耕读传家的祖训不能忘。”
他说,在明朝“靖难之役”期间,方孝孺拒绝为朱棣草拟即位诏书,被惨诛十族。方孝孺罹难后,族人方荣山先逃到江西后又逃到安徽宿松县,被当地大户祝家收留。方荣山之后娶了祝家的女儿当了上门女婿。方荣山为感念祝家救命之恩,去世前嘱咐子孙后代随外公姓祝,祝方此后是一家,两姓不得互相通婚。
祝方氏族谱记载,乾隆二十一(1755)年,方荣山后人从宿松迁到郧西上津、关防、景阳一带。“从那以后跟老家就失去了联系,但我们并没有忘记自己是方氏后人,祖堂里一直供奉着方氏祖宗。”祝河江说,在这一带祝姓目前有两千多人,祖祖辈辈不忘方姓的祖训。
当地学者认为,“生前姓祝,死后姓方”是对救命之恩的感念之情,更表达了“不忘本”的传统文化情结,这是一种典型的“归宗”现象。(记者饶扬灿 通讯员杨洪霞)
整理:高德魁
来源:湖北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