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
溯源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会稽(今浙江绍兴)驾崩后,宦官赵高便和丞相李斯密谋政变,另立胡亥为太子并继承皇位,真正的皇位继承人、太子扶苏被害。受嬴政和扶苏父子赏识和重用的大秦第一名将蒙恬,也成了赵高的眼中钉,最终被迫自杀身亡。
此后,蒙氏族人为了避免灭门之灾,一度隐姓埋名,远离秦都咸阳,深居西南山地。今天的海南蒙氏宗亲,他们先祖的踪迹,从蒙恬身后,先后踏足贵州、广西、广东和海南等地。
海口市琼山区红旗镇300多人的西园村,是一个纯粹的蒙姓村落;村落的西侧,有一座占地约7亩的“蒙氏文史苑”,文史苑的主体是一栋高大的仿古建筑,建筑面积将近1亩,坐北朝南,前庭有一尊古代将军的雕像,马上人左手握剑,右手勒缰,远眺前方,威武无比;雕像的底座刻有两行篆体金字———上一行字体较小,为“中华第一勇士”,下一行文字偏大,是“蒙恬大将军”。
绕过蒙恬的雕像,拾级九个石阶而上,仰视头上的门楣,但见一块蓝底金字的木质匾额,自上而下阳刻“蒙圣宫”3个楷体大字。进入室内,只见厅堂后方正中是秦将蒙骜和儿子蒙武的塑像,两侧则是蒙武的两个儿子———蒙恬和蒙毅的雕像,古铜的色调,看上去极具历史厚重感。
出得门来,东侧围墙上方的造型,状如长城的垛口,似乎在提醒人们蒙恬曾经修筑长城;右侧的围墙没有垛口,就着墙势而建的,是曲尺形的廊亭。
村民告诉记者,“蒙氏文史苑”是年近八旬、旅居香港的定安仙沟镇巡崖村宗亲蒙辉武先生捐建的,2011年夏天动工,一年后基本建成,正在逐步完善园区的设施和内容,譬如在廊亭的位置,还会增设家族历史的图文资料,预计今年年底开园,不收费,不烧香,欢迎社会各界前去参观。
由于早前的族谱不全,海南蒙氏至今无法厘清他们是蒙骜的第几代裔孙,只能从清代所修的家谱得知迁居琼州的先祖。
蒙氏家族与丘濬、海瑞等先贤有过深交,这在丘海传世的诗文中也可得到印证。
蒙鼎臣经商入琼
“前代之谱牒,多湮于明、清鼎革之余……”海口市琼山区旧州镇美仁村蒙绪任所藏的一套民国丙辰年(1916年)重刊的“育德堂”《蒙氏族谱》,历时已近百年,边角部位有所朽烂,但字迹斑斑可辨,世系历历可考。
由于明清改朝换代之际,蒙氏家谱多有散佚,及至清代嘉庆丁丑年(1817年),海南蒙氏才又重修族谱,此后的道光、咸丰、同治年间,也不断续修。
据族谱记载,蒙氏先祖蒙鼎臣大约在南宋末年(具体年月不详)以商人的身份,从广东渡海南下,看到琼州土地富饶,不让于广,便先在海田(今海甸岛)居住,后来正式落籍龙岐村(今海府路旁)。蒙鼎臣在海南生一子蒙元隣,蒙元隣被后代尊为在琼一世祖;蒙元隣生四子,分别是绍圣、绍贤、绍秀和绍祥。
元代,蒙元隣的长子蒙绍圣迁居琼山郡城以东的条岐村(今属海口演丰镇),其余三子仍住龙岐。
如今,蒙鼎臣的后裔已有27代,2万余人,主要分布在海口、定安、儋州、澄迈等市县,琼海、临高、东方、陵水和三亚也有少量宗亲,聚居点多达170余处。
蒙鼎臣的后裔,大都不迷恋仕途,却很看重诗书、礼义,不少人跟他一样都善于经商,在现当代教育界、艺术界和医疗医学界也有很多专家、学者。
丘濬世交蒙亨父子
移居条岐村的蒙绍圣,后代在4个支系中人丁最旺,约占现有人口的60%,读书人也较多,仅明代就有三代人连续中举,而且是叔侄、父子的关系。
蒙绍圣在条岐与邻里和睦共处,设立义学,并聘请名师授课,为乡里所称道。
明初的永乐戊子年(1408年),蒙绍圣的曾孙蒙才顺考中举人,被授职交趾(今属越南)知县;正统辛酉年(1441年),蒙才顺的侄子蒙亨中举,上任山东恩县训导;成化庚子年(1480年),蒙亨的儿子蒙克昌又中举,授任感恩县儒学教谕。蒙亨、蒙克昌父子双双中举后,琼州府和琼山县便在条岐村建了一座“钟秀”牌坊,褒奖这对父子的科举盛事,名噪一时。
蒙鼎臣的六世孙蒙亨(字时中)与丘濬是同窗好友,比丘濬中举还早3年。蒙亨曾写了一组七言律诗———《岐山八景诗》,分别是“屏山耸翠”、“带水湾环”、“榕树屯阴”、“椰林挺秀”、“月池夜色”、“花岛春香”、“山市晓晴”和“洋田朝雨”,皆为写景状物的诗作,而其中的“山市晓晴”一诗,生活气息最是浓郁。
晖晖晴日照山隈,野市柴门趁晓开。
木屐穿花游子至,绿荷包饭远人来。
化居有道晨常集,挂杖无钱晚始回。
会有仙翁来卖药,壶中咫尺是蓬莱。
蒙亨还随身携带自己的作品,遇见能写诗的人,就请对方赋诗。又因为丘濬是其同学,便请他作序。
“山之形若树屏然,苍翠之色,四时不渝,山之下有水,水之流纡迤若带,缭绕乎田塍之间。其田弥望,可数十里,越田而南,有墟市焉。乡人之贸易者,恒晨集于是,盖一方之胜景也。”从丘濬的序文可以看出,他本人是去过条岐村的,否则无法对蒙亨的居所做细致的描写,“友人蒙亨时中世居其间,居之前有池,池之中有岛,岛之上亲植花木;而环其居者,又有榕树、榔、椰之属,远而望之,郁然深秀之中,栋宇隐然在焉,则又据山水之胜,而独得之也。”
可以想见,丘濬对蒙亨经营的诗意居所是艳羡不已的。
然而,世事无常,自然多变。
明末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的琼北大地震,条岐村是陷落为海的72个村庄之一,蒙亨和丘濬笔下的美景一去不再复返。虽然没有全村覆没,蒙氏族人也未悉数遇难,但是他们觉得那里不再宜居,于是决意搬离。或许正是因为那场地质灾害,蒙氏在海南的迁徙、居住范围更广了。
现在的条岐村,居住的是其他姓氏的村民。不过,村子东边还有蒙绍圣妻子唐氏和儿子蒙道宏的两座元代古墓,每年农历三月十七日,总有后代回村给他们扫墓。
“君之子克昌从学于余。”蒙亨对丘濬的学问、人品十分认可,丘濬的序文还提到了蒙亨的儿子蒙克昌是其学生的事实,足见他们的交情非同一般。
海瑞褒扬蒙端好品行
1570年,海瑞罢官归琼,开始了长达16年的闲居人生。他经常听到“财帛世界,今不如昔”的说法,开始表示怀疑,认为那仅是市井小人为利而来、为利而往的现象,后来随着接触的人多了,才知道世人出没于声色犬马的名利场,难以自已,至死不休,好比蚂蚁喜欢腥膻,飞蛾喜欢扑火,没有什么两样,将他们都视为市井之辈并不妥当。
但是,有一件事,震撼了海瑞的内心。
某日,母亲谢氏娘家龙岐村的父老来到金花村海瑞家里,说起龙岐村有位名叫蒙端、字德范的县学庠生,向来有义行。
原来,隆庆五年(1571年)三月,海盗进犯龙岐村,全村老少举家逃难,家里的用品根本无暇顾及。村民余达的妻子拿着裹有四十两银子等财物的包袱,在匆忙赶路时不慎丢失了。
蒙端捡到包裹,当时前后左右并没有人看见,他也不知道是谁家遗失的,便暂时收好。几天后,蒙端才得知失主是谁,便当着官家和众人的面完璧归赵,包袱内的物件纤毫未动。
这只是一个拾金不昧的故事,在古代的海南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可是它的连带影响却不小。
因为在此之前,一张姓人家有一块扳指,很像是余达家的,便被告到了官府,官府也追查得很紧。蒙端还金后,张氏得脱嫌疑。村老还告诉海瑞:蒙端的义行不但解决了“疑狱”,也避免了余家和张家结怨和恶斗不止,“不为利己,不为祸人”;余达拿出一部分银子要送给蒙端,蒙端却认为那样会玷污了自己的双手。余达又再三恳求他收下,村里的众人也在一旁怂恿,蒙端却说“原非我有,原无此义”。
海瑞听了,感叹蒙端是个贤人,于是欣然接受村老之请,写了《赠蒙生德范还遗金序》。
此后,琼州府和琼山县也褒奖蒙端深明大义,琼州府学的学宪王某甚至将蒙端上调为“廪膳生”,并待以优礼。
明代府、州、县学生员最初每月都给“廪膳”,补助生活,但名额有限,府学40人、州学30人、县学20人,每人每月给“廪米”六斗。
蒙端从普通的县学生员———庠生,升为廪生,享受到官方的膳食津贴,海瑞认为这是应该的,但“生之初心不如是也”。蒙端并不是为了得到这样的优遇而行义。记者 陈耿
来源:海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