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各流派精品唐卡、格萨尔说唱、藏戏等大批非遗的全媒体资料,将按计划统一录入数据库,并向公众免费开放,实现资源共享。”西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负责人阿旺旦增对记者说。
阿旺旦增介绍,昌都锅庄、芒康弦子、丁青热巴以及强巴林寺酥油花制作技艺,目前,成功入选“中国非遗数字化保护工程”。当地文化部门通过安装非遗数字化保护软件等设备,收录这些非遗项目的文字、图片、音视频、三维动画等资料,全方位展示其“基因式”信息。
据了解,西藏首个格萨尔王多媒体资源库目前建成并投入使用,来自藏北地区的5名说唱艺人的作品、唱腔等资料已完成入库工作。今后,还将陆续录入那曲地区80余名传唱人及西藏其他地区传唱人的说唱资料。
“格萨尔王多媒体资源库包括精品说唱、艺人口述史、音乐唱腔、格萨尔王赞歌、格萨尔王舞蹈、格萨尔王历史遗迹六个部分,将全方位展示格萨尔说唱艺术的魅力,并确保这一珍贵的非遗项目永世长存。”西藏自治区图书馆馆长努木说。
此外,自2006年西藏启动非遗普查工作以来,截至目前,已收集记录稿10万余篇,录音带、录像带近2000盒,4.5万余张照片,涵盖传统音乐、传统舞蹈及民俗等10大类别。同时,完成了《西藏传统八大藏戏》《西藏舞蹈艺术》的数字化建设工作,这为西藏非遗数字化保护奠定了基础。
非遗传承方式多以“活态传承”为主,因此,避免传承过程中“人亡歌息”“人走艺亡”现象的发生尤其重要。为此,西藏文化部门专门启动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
“大批非遗项目陆续录入数据库后,公众可随时查阅感兴趣的话题及有关西藏文化的完整资料,不仅准确便捷,对西藏非遗保护工作科学化、规范化也大有裨益。”阿旺旦增说。
数据显示,目前,西藏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近800个,76个项目和68名传承人入选国家级名录,323个项目和350名传承人入选自治区级名录。新华网(记者许万虎
来源:新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