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讯 记者夏杨、通讯员栾俪云报道: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近日发布的2014广州文化蓝皮书指出,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还没走出“重申报轻保护”的怪圈,建议借鉴国家非遗退出机制,对名不符实、没有履行应尽义务的非遗项目和传承人予以警告或撤销处理。
不应迷信于项目数量
近年来公布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逐渐减少且时间间隔变长,在非遗工作持续进行了近十年后,不会一直有那么多的项目可被审批,因此现在被业界专家称为“后申遗时期”。
“在实际操作中,地方文化部门对申报阶段的重视程度往往大于对保护阶段的重视,在保护阶段对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也相对减少。”蓝皮书指出,2013年广州又有7个项目进入省级非遗名录,19个项目进入市级名录,加上前几年的非遗成果,数量已经较大,应该把重点放在对已有项目的后期保护上,而不是迷信于新增项目数量。
例如2013年审批的市级项目扩展名录中,广绣占据两个席位,分别由荔湾区和番禺区作为申报地区。在原来的名录中,广绣由市文化馆作为保护单位,“市级所保护的应该已经囊括了区级广绣工艺,即使其中会有差别,也只是细微的不同”,蓝皮书指出,就广绣这样的项目,是不需要下一级的区级单位再作申报的。
广州至今无非遗微博
蓝皮书指出,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信息化还比较落后,广州很多政府部门都设有微博平台与民众沟通,但至今没有非遗微博。
如今是信息化时代,数据库、数字博物馆都是普通市民了解非遗文化的有效手段。尤其是数字博物馆是当下一种新的、有效的展演手段,以一种全方位、立体化的方式展演非遗文化。“广州在这两方面的建设都相对薄弱,作为我国国际化程度比较高的一线城市,至今没有一个数字博物馆”。
非遗应设退出机制
针对目前广州非遗项目“重申报轻保护”的突出问题,蓝皮书建议,应借鉴国家非遗退出机制,对名不符实、没有履行应尽义务的非遗项目和传承人予以警告或撤销处理。
此外,应统筹各个社区可以开展的非遗活动,以保证非遗活动的惠民范围,唤起群众参与非遗保护的热情。“具体而言,各个社区至少应该在两方面开展活动:一是根据各个社区所在地域的非遗资源展演非遗文化;二是利用特殊日组织非遗活动”。
夏杨、栾俪云
(原标题:广州非遗数量已够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