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批国家级非遗名单公示,太原市无一项目入选
本报记者高宏亮
7月中旬,第四批国家级非遗名单公示,我市申报的3个项目无一入选,其中,“古建筑模型营造技艺”的落选让人感到尤为遗憾。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最高等级,一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遗到底有多难?珍贵技艺落选申诉渴望“补录补录””
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古建筑自成体系,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规律和文化脉络,其建筑造型和艺术风格在秦汉时期基本成熟,至唐代已臻完善。而且古人在营造重要的建筑之前,都要制作一个模型,然后付诸实施。
当前,一些古建营造技术已经失传,如锛、砍、刨,基于此,传承古建筑模型,用以教学和陈展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但是,如今掌握这种营造技艺的人少之又少,因此制作或维修古建模型技艺就显得非常珍贵了。
我市的祁伟成,干了20年古建维修,参与过佛光寺东大殿、晋祠圣母殿等古建维修工程,如今专注于古建模型的制作,立志要把这种技艺传承下去。去年还被“文博大家”柴泽俊收为弟子。祁伟成告诉记者,制作建筑模型非常复杂,一个应县木塔的模型,如果在所有零部件全都准备好的基础上,只让一个工人制作的话,需要3400个工作日,也就是说需要近10年时间。
因此,由他来负责申报保护的“古建筑模型营造技艺”,在此次太原市申报的3个项目(另外两个是益源庆宁化府老陈醋酿制技艺和东于架火迎鼓习俗)里排名第一,颇受关注。记者7月23日从市文广新局非遗处了解到,该项目的保护单位目前已经提出申诉,希望在20天的公示期里能出现“补录”。国家级非遗评选步伐明显放缓
国家级非遗的评选目前已经进行四批,前三批都是每两年进行一次,而到了今年的第四批评选,则与第三批相隔了3年。省级、市级与国家级评选同步进行。
从数量也能看出端倪。第一批国家级项目是518项,我市入选2项;第二批是510项,我市一次入选12项。而到了第三批则锐减至191项,我市入选2项。第四批公示151项。入选项目连续递减的背后是维护名单的权威性和代表性,评选也愈加严格。
市文广新局非遗处负责人说,现在报送国家级项目非常严格,除了市里、省里各筛选一次外,将省级项目的30%报到国家层面后再进行一次筛选,继而召开两次专家评审会和一次联席会议,然后公示,最终才能确定。而此次“古建筑模型营造技艺”之前的评选已经全部通过,恰恰“倒”在了最后一个联席会议上。
其实,像这样严格控制项目申报数量最显著的例子就是世界文化遗产的评选。早年,一个国家一次入选多个项目比较常见,比如我国的长城、故宫、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等都在1987年同时入选。但从2000年开始,一个国家每年最多只能报送一个项目。从目前看,这样做的确有助于加强项目的质量和申报方的保护力度。还有多少非遗有待挖掘
我市在2008年至2009年时,曾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全市非遗普查,当时收到10000多条信息。
“但这些信息很简单,大都是说在什么地方有个什么传说之类的,需要我们去进一步了解、考证,而且因为是第一次普查,大家都在摸索,因此工作机制也不完善,可能会有遗漏。现在看起来,仍有必要做进一步深入细致的普查,把非遗家底彻底摸清楚。”市文广新局非遗处负责人说。
这位负责人也承认,现在有一种倾向,大家觉得非得入选国家级才踏实。其实不然,尽管国家级的项目的确具有全国影响力,而且国家支持的力度也比省、市两级大,但实事求是地讲,并不是所有的项目,或者说是大部分的项目,不需要由国家来保护,而由省一级、市一级,甚至是县一级保护就足够了。
随着非遗评选机制的完善,项目名录已经逐渐形成了金字塔形,位于塔尖的国家级最少,位于塔底的县级最多。据了解,我市目前有国家级项目16个、省级67个、市级115个、县级240个。
来源:太原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