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份~2012年1月份,半岛都市报《平度新闻》以《新河草编“夹缝”中求生》、《闯关东讨饭带回“竹烛马”》、《进村“拉呱”搜集民间故事》、《兰底烧酒,“秦始皇都喝过”》等为题系列报道了平度市绚丽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报道不仅向市民展现了平度市文化底蕴的深厚,更引起了传承人及相关人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视。《平度新闻》创刊三周年之际,记者将再次带您了解平度非遗的发展及成果。
本报非遗系列报道引起重视
《“锣三点”敲出平度味》、《面塑艺人妙手捏七彩万物》、《八旬老太妙“剪”生花》……平度市历史悠久,为了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展示给读者,引起共同关注,本报曾系列报道了平度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报道涉及民间舞蹈、民间美术、民间手工艺、民间戏曲类等方面。
据了解,平度百姓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孕育了绚丽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戏曲类有吕剧、柳腔、胶东大鼓、快板、西河大鼓等,代表性的传统戏剧柳腔是胶东地方戏,平度市仁兆镇沙窝村是其发源地。
“中仁兆村的吕尧萍唱柳腔已经30余年了,从十七八岁就开始唱,如今快50岁了,一直没断下演出,2013年度被评为山东省优秀农村文艺人才。”据了解,仁兆镇像吕尧萍一样的传承人还有很多,仁兆镇党委干部冷玉玺告诉记者,目前,仁兆镇91个村庄共有42个村庄建立起业余柳腔剧团和民间演出队,每年的汉文化艺术节等文艺汇演都离不开柳腔、吕剧选段助阵。
平度市文化馆相关负责人也告诉记者,非遗系列报道刊登后,确实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政府也有选择性地扶持资助一部分艺人或艺术品种。其中,青岛市每年拨出资金支持省级非遗传承人,平度木板年画省级传承人宗成云每年能获得6000元的费用,2013年,青岛市给付非遗扶持项目资金5万元。
非遗涉及面广,保护难度大
平度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分布很广,都有其鲜活的艺术生命和鲜明的平度特色,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戏曲类有吕剧、柳腔、胶东大鼓、快板、西河大鼓等;曲艺类的代表是“銧銧书”;民间舞蹈中有狮舞、龙灯、水斗、秧歌等20多项;民间音乐类《黑妮做媳妇》、《过时的皇历怎能用》曾一度在全国流行;民间美术有绘画、雕塑、泥塑、面塑、石雕、根雕等10多项;民间文学更是丰富多彩;民间手工艺类其有草编、剪纸、刺绣、兰底老烧酿酒工艺、农具制造等。
2014年出版的《宗家庄木板年画》、《平度民间艺术》集中展示了平度市非遗成果;2013年3月平度草编被批准为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2011年12月宗家庄木版年画传承人宗成云,被批准为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据介绍,由于涉及面广,内容丰富,平度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面宽,工作量大,工作难度也大。部分文化遗产正逐步趋于消亡,如田庄、蓼兰一代民间舞蹈《扛阁》、《竹烛马》由于技术含量较高,训练周期较长,传承较难,后继乏人,民间已无演出,已濒于灭绝;云山的杂技、大泽山的民歌,老民间艺人大都去世,班社也大都不存在,已濒临消亡,亟待保护。
设抢救基金,保证后继有人
那么,今后将如何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记者从平度市文化馆了解到,为了保护文化财富,平度市将继续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全面了解和掌握平度市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要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
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基金,对传承人要制订具体的保护措施,政府要给文化传承人经济资助,最重要的是要保证其后继有人。对杰出的民间文化传承人的故去要给予极大的关注,要做到事前有紧急抢救,即时开展抢救性记录,调查和整理。
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对列入各级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采取命名、授予称号、表彰奖励、资助扶持等方式,鼓励代表作传承人(团体)进行传习活动。通过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传承后继有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的保护。
不断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经费投入和队伍建设,应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纳入财政预算,给予经费保障。特别是对列入省级、青岛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应该安排适当的配套资金。同时,通过政策引导等措施,鼓励个人、企业和社会团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资助。
另外,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应积极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展示。各级各类学校应利用优秀的、体现民族精神与民间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开展教学活动。鼓励和支持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工作进行宣传展示。
文/图 记者 张雪松
来源:半岛都市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