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 告 栏
 
 
文化和旅游部关于印发《“十四五…
六部门出台《关于加强民间收藏文…
关于组织申报2022年传统村落集中…
财政部 文化和旅游部关于印发《国…
文化遗产保护单位命名管理办法
艺术品经营管理办法
  • 没有推荐机构项目
  •  
    第八批“国保”核定 我国切实加强…
    国家一级文物“孙中山花盆”武汉…
    古村落消防隐患四起 专家呼吁提高…
    河南郏县"神秘"红石古寨 传承古村…
    世界专家关注文化遗产消逝危机 倡…
    北京火焰山营盘遗址保护工程竣工…
    第一办公区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管庄东里
    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
    电话:010-66235065
    邮箱:yanjiuyuan010@163.com
    gdk2389@163.com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文化艺术委员会 >> 综合信息 >> 正文
    守护・传承・弘扬 ――六师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纪略
    更新时间:2014/9/1

    王爱华

    8月24日傍晚,六师红旗农场文化长廊里热闹非凡,新疆曲子戏爱好者们正在一起演唱《李彦贵卖水》,现场观众掌声阵阵。从精美艳丽的哈萨克毡绣布绣,到神秘的烧碱技艺和用烧碱制作的灰面;从唱腔悠扬婉转的新疆曲子戏,到富有民族风情的阿肯弹唱;从色彩绚丽的蛋壳画、芦苇绘画,到融军旅文学、军垦文学、丝路文学等为一体的枪杆诗、红色歌谣……在六师这片土地上,多民族职工群众和谐共处,各种文化元素在这里交融所形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下简称“非遗”)是民族个性、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六师人视之为珍宝。

    现状:非遗保护成效显著

    “非遗的传承关键在人,无论是非遗传承人、文化工作者还是普通职工群众,人人都是非遗的保护者和传承者。”六师、五家渠市博物馆馆长曹斌才说。

    近年来,六师非遗的影响力日益增强,非遗保护机制逐步建立,非遗普查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与此同时,六师还加大了文化建设力度,非遗保护名录体系基本形成,非遗代表性项目得到有效保护。

    自2007年非遗保护工程启动以来,六师、五家渠市博物馆工作人员深入各农牧团场,开展普查、挖掘和保护工作,先后有新疆曲子戏、迷糊戏、哈萨克毡绣布绣、碱蒿子烧制土碱技艺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阿肯弹唱、党氏蛋壳画、枪杆诗、新疆锅盔制作工艺等10项,列入兵团级非遗保护项目。

    2009年,六师投入18万元,对新疆曲子戏、迷糊戏、枪杆诗、哈萨克民间医术进行了挖掘整理,先后整理出《新疆曲子戏曲谱》4册、《枪杆诗》4册、《哈萨克民间医药医术》14册,字数达52万字;投入20多万元,购进服装、道具、器乐等,扶持5家业余剧团;成立新疆曲子戏、迷糊戏、碱蒿子烧制土碱技艺、哈萨克毡绣布绣4个传习所;成立新疆曲子戏兴趣小组18个、迷糊戏兴趣小组7个;建立哈萨克毡绣布绣销售网点,为毡绣布绣传习所提供市场信息。

    发展:继承发扬独具特色

    新湖农场退休职工田希云为使碱蒿子烧制土碱技艺不失传,将碱蒿子烧制土碱的全程拍摄下来,刻录成光盘保存。他还计划建一个“土碱烧制技艺展示基地”,用这种方式留住传统文化,留住历史记忆。

    2010年10月,在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上,红旗农场哈萨克毡绣布绣引来众人围观,参观者纷纷与传承人合影留念。在蛋壳画展台前,满头银发的蛋壳画传承人送走了一拨又一拨参观者。在碱蒿子烧制土碱的展台前,神秘的烧碱技艺和用烧碱制作的灰面,激起了参观者的好奇心,是什么烧制的?怎么使用?有什么好处?传承人一一为参观者解答。喜爱新疆曲子戏和迷糊戏的参观者则在大屏幕前欣赏戏曲。

    新疆曲子戏红旗农场自乐班成员、年过七旬的辛克文和杨培才是民间艺人的最佳搭档,吹拉弹唱样样精通,他们不仅带头组织民间演出,还悉心搜集、挖掘、整理了100多首曲谱。他们在团场广泛吸纳戏曲爱好者,并把戏曲从填词到演唱及表演形式都传授给他们,现队伍已壮大到30多人。

    曹斌才认为,只有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新的营养,创造一条真正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传统文化才算得到真正弘扬。

    前景:创新模式“名利”双收

    近年来,民间民俗文化资源以其纯真、质朴的特色受到世人的青睐与关注。实践证明,民间民俗文化的抢救与保护,与文化产业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只有通过产业化运作,民间民俗文化才能真正地被抢救和保护下来,才能在市场经济下得以继承发展,焕发生机和活力。

    2009年6月13日,在“锦绣中华・全国织绣精品大展”上,六师选送的哈萨克毡绣布绣获银奖一项、铜奖两项、优秀奖两项及优秀组织奖。2010年,哈萨克毡绣作品《羊角花对花毡》获得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银奖。

    红旗农场先后投入资金200多万元,修建了毡绣布绣生产车间、展厅以及2000多平方米的毡绣布绣基地。目前,传统的哈萨克毡绣布绣已成为红旗农场的特色产业和职工增收致富的新途径。近日,红旗农场三场槽子民族手工艺产业孵化园被批准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这是兵团目前惟一荣获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的项目。

    曹斌才告诉笔者:“六师专门制订了非遗项目保护工程实施方案,采取资助扶持等措施,促进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比如哈萨克毡绣布绣,我们在传承和保护的同时,还扶持少数民族传统刺绣产业快速发展,加快了少数民族职工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

    创新非遗保护和传承模式,进行产业化开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8月25日,六师新湖农场杨家迷糊戏班的演员正在表演《张良卖布》选段。本报常驻记者张美华摄

    来源:兵团日报

  • 上一条综合信息:
  • 下一条综合信息:
  •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组织机构 | 人才招聘 | 人员查询 | 下载中心 |
    版权 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文化艺术委员会 网址:www.chpri.com
    联系电话:010-66235065, 邮编:100091 京ICP6854541-1
    网站建设:北京易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