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委员针对当今文艺创作有“高原”没“高峰”,以及在保护文化遗产方面存在的问题,强调国家要有文化眼光和战略,努力养育娱乐功能不那么强却能滋养民族精神的文化作品。否则,整个文化就会平面化淹没在市场里。
冯骥才认为,精品的产生、文化艺术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需要慢慢培养,尤其需要政府的支持。关注那些有潜质、有希望的艺术家,让更多人认识他们,将对培育文化精品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他认为,好作品的标准第一是应该能深邃反映这个时代;第二是必须要有创造性;第三是要有广泛的影响力,能感动人民的心灵。他说,“我们现在往往缺乏看时代、看生活更深邃的眼光。”
冯骥才认为,由于现在人们都习惯于快餐式的网络阅读,传统的写作和阅读方式都发生了改变,对于语言也变得“不讲究了”,不会推敲每个字的精准。他建议,“尽管我们离不开电脑和手机,但还是要与其保持适当距离,年轻的写手们还是要多读书,尤其是古代的经典,才能有语言的美。”
谈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冯骥才总是难掩忧虑。在政协小组讨论会上,他直接批评某些部门对于文化遗产评定的随意性。“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应是国家的战略,要认真评定,这是人类共有的财富。韩国的江陵端午祭被确定为世界遗产让我们吃惊,可人家从上世纪70年代起就在申报。而我们呢,评定得排队,有关系还可以插队。这就是我们对待文化的态度,能不让人悲观吗?”
冯骥才希望政府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加大对文化的支持力度。“政府要有文化、有眼光、有思想、有谋略,才能把文化管好。”他说。(记者魏梦佳)
来源:新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