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能够提高人的素质
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希望观众们绿色出行,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到博物馆;不践踏草坪,爱护保护博物馆周边的生态环境;博物馆人流量大,在如厕时,节约使用纸张;洗手打洗手液时,暂时关闭水龙头;支持垃圾分类,循环再生;不在展厅内随意扔垃圾,保持环境卫生;爱护展厅内公共辅助设备;文明参观,不在展厅内使用闪光灯……这两天,进入国家博物馆的观众们收到了这样一份特别的倡议书。为配合今年的5·18国际博物馆日主题“博物馆致力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国家博物馆用多种方式倡导全民行动,共同致力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建设,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人文环境。来自首都医科大学的50名大学生志愿者佩戴印有国际博物馆日主题字样的胸牌,分布在国家博物馆西门、北门观众排队领票处以及馆内各公共区域内,督促、提醒观众节约社会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
“博物馆致力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提高公众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呼唤一个环境更清洁、合作更深入的社会,并要求人们利用资源的同时能够对生态系统予以尊重。国际博协主席汉斯·马丁·辛兹教授对此的阐释是:博物馆作为教育与文化机构,在定义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今,生态系统面临着与日俱增的威胁,动荡的政治局势,人与自然的唇齿相依的联系,这些都使人类社会可能会遭遇更加严峻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博物馆必须坚守其保护文化遗产的职责。博物馆通过举办教育活动和展览努力营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我们必须全力以赴,确保博物馆成为维护世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文化推动力。
博物馆对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主要表现在提高人的文化素质和文明素质。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张柏告诉记者,社会可持续发展包括人类社会文明的传承和延续,在这方面,作为历史文化载体的博物馆具有优势。“现在我们说一个人健康不健康,基因好不好很重要,社会文明发展也是如此。社会可持续发展有其自身的基因,可以说是发展的根。对我们中华民族来说,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就是我们的宝贵基因。博物馆是文化的殿堂,博物馆致力于社会可持续发展要抓住我们的根,传承发展优秀文化,同时积极引进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加深人类不同文明之间的了解与沟通。通过这些文化活动引领公众的价值观,学习知识,启迪智慧,使人们的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一代比一代强。文化进步了,社会才能进步。”
我国自然资源有着总量丰富但人均少,利用率低且浪费严重的问题,节约社会资源、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刻不容缓。张柏指出,博物馆一方面可以直接通过展览以及各种文化活动展示自然环境日益被破坏的状况,使人们认识到环境危机,加强可持续发展意识;另一方面,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赖于人的文明素质提高,而博物馆在社会文明教育方面具有潜移默化的独特作用。人们进入博物馆参观便身处于文化环境之中,在这种氛围的熏陶下,通过博物馆的引导,有助于公众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更加文明。“2008年我国博物馆免费开放之初,不时有随地吐痰、买菜蹭空调等行为传出,但一段时间过后,我们发现这样的事情越来越少,说明公众的文明素质慢慢培养起来。别看这只是小事,在博物馆从小事做起,规范自己的行为,节约社会资源,良好习惯一旦形成,就会辐射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人人都做好这样的小事,我们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一定会有所改善,实现可持续发展。”张柏说。
服务社会是博物馆的宗旨
“博物馆不在于它拥有什么,而在于它以其有用的资源做了什么。”面向社会,为广大公众提供优质公共文化服务是现代博物馆极为重视的工作,致力于社会可持续发展便是博物馆服务于社会的重要体现。1905年,中国第一个博物馆“南通博物苑”由晚清实业家张謇创办,他看到了当时社会文化教育的落后,希望通过博物馆进行教育,方便师生学习研究。1974年,在国际博协第十届大会上,“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被写入博物馆定义。
“为社会服务可谓是博物馆的宗旨,中国博物馆发展已经100多年,从历史看,就是围绕社会发展来实现其自身意义和价值。博物馆离不开社会的支持,反过来,社会发展的每一步都清晰地反映在博物馆中”,张柏强调,“今天,这条宗旨要更加强化,博物馆已经成为很多人的第二课堂。随着博物馆数量的飞速增长和服务的拓展提高,尤其是民营博物馆的迅速发展,博物馆更加深入社会,贴近老百姓,与社区沟通也日益密切。在这种背景下,整个社会都参与到博物馆的发展中来,而博物馆对于社会发展也将发挥出更加实际而全面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讲话时曾指出,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是博物馆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应有之义。那么怎么才能提供更好的文化服务呢?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认为,博物馆要立足于国家文化建设的高度,普及公众教育的广度,并且挖掘历史文化的深度。
“社会可持续发展很重要的是有精神引领,我们要重视传统在社会文化当中的价值,要使传统成为今天人们的精神财富。传统在哪里呢?在文字里,在行为方式里,在造物的世界里,它们是文化精神的载体,表现时代精神,体现时代的生活方式。作为博物馆,一定要把典藏活化。”吴为山委员说,博物馆通过展览与公众交流,展览质量决定了服务质量。对于展览来说,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国精神,此外,要根据社会发展的动态,加强主题策划,及时调整展品,使其更有效地发挥社会作用。“比如我们举办傅抱石先生的写生作品展,为什么做呢?是要让今天的艺术家了解如何深入生活、体悟人民。”
除了展览之外,博物馆近年来已成为城市的公共文化平台,吴为山委员强调,博物馆应配合展览拓展服务内容,丰富文化活动,成为公众喜闻乐见,想去爱去的文化场所。比如邀请大师、名家进行文化讲座等。此外,还需加强国际交流,拓宽视野。
学术研究为博物馆自身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博物馆自身也要可持续发展。”全国政协委员、故宫博物院研究室主任余辉指出,博物馆可以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但应当注意到,博物馆也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发展好了,才能为社会文化和教育作出更大贡献。
本世纪以来,公立和私立博物馆以及各类专业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陈列馆等等犹如雨后春笋,纷纷出土,至2013年底,我国仅博物馆就有4165个之多,其中增速最快的是非国有博物馆,达到811个,占全部总数的19%,并且有继续增多的趋势。可以说,大量出现的博物馆是我国增速最快的文化机构。学界亦十分关注,特别是年轻的学者撰写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论文。就我国博物馆的发展而言,目前已经进入了历史上最快的时期。
“最快的时期未必是最好的时期,其中有忧有喜。”余辉委员认为,长期以来,我国文博界的专家学者大多重视具体的操作层面上的工作,着眼于大展览,而不太重视博物馆的学术理论研究,在这些方面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博物馆的理论建设。没有扎实的学术研究做基础,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很多问题不可避免地浮现出来。
“比如很多新建博物馆的馆舍都贪大求远,交通不是很方便,出行不便,同时也超出本身藏品容量,导致利用率降低,不利于资源节约。还有很多博物馆的特色不鲜明。”余辉委员举例,具体来看,从人力资源角度,博物馆一个保管员保管多少藏品合适,博物馆的藏品展出多少比较适宜等等,都是有讲究的,离不开调查研究和科学分析。”
余辉委员强调,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是它的学术研究,但很少有博物馆能够认识这个问题,目前国内博物馆很少有几家设置研究室。学术研究无法突击,而是润物细无声地慢慢积累而成。加强博物馆学术研究需对博物馆过去的发展历史,进行归纳和总结,留存富有教益的经验和教训;对博物馆开放、资金、展览、管理等一系列问题规范研究,同时对现行发展的瓶颈问题开展调研、统计、分析,提出可行的措施和方案;对博物馆未来的发展提出预测,对即将出现的问题发出警示,提出具有战略价值和建设性的报告。防止在博物馆发展的工作中出现走弯路的现象,使之健康顺利地成长、壮大。
除了博物馆自身发展理论需要研究外,对于藏品的专业学术研究也至关重要。“现在很多展览都是一级一级复制,比如很多博物馆都做玉器展、瓷器展,大同小异,是否能够把展品生活化,将其所藏的历史文化信息通过各种生动的方式展现出来?要做到这一点,没有对藏品历史文化的深入研究是不行的。”余辉委员介绍道,大多数博物馆藏品必须由本博物馆研究之后才能对外公开。但相对于博物馆的藏品数量,研究人员数量极其有限,影响了研究的效率。“博物馆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不光为社会提供知识,还应从社会获取知识。博物馆可以通过藏品信息上网等多种方式,借助社会力量,加强与国内外学者的沟通,开发研究博物馆藏品内涵,提高文化遗产的研究水平。”余辉委员说。
今年3月,国务院出台了《博物馆条例》,余辉委员认为,条例对于规范快速发展中的博物馆有重要作用,不过条例着眼于宏观,还需要加强研究,制定出一些细化的执行条例,这也会使博物馆学术研究工作的前景更为广阔。
来源:人民政协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