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9日,读者在北京国家图书馆阅读大厅看书学习。陈健男摄(新华社发)
热销的美猴王玩偶。
年轻人既爱进影院也乐意赶庙会
猴年刚刚开始,电影产业就惊喜不断。2月8日,也就是大年初一当天,中国电影市场就以6.6亿元的成绩打破了国内单日票房纪录。据统计,从大年初一至初七,全国电影总票房近36亿元,同比增长78%,成为史上最强春节档。依靠合家欢、喜剧等元素,看电影成了不少国人过春节的必备项目之一。
家住济南市中区的高雅娅节日期间的主要娱乐项目就是看电影,“春节不打算出远门,想多看几部电影,平时全家一起进影院的机会很少。”
有关专家分析认为,春节档一年比一年火热的背后,反映出人们消费习惯和春节习俗的变化。过年了,陪老人、孩子看场电影正成为一种习惯,促进着市场规模持续大幅增长。
不过,春节期间,火起来的可不只是电影。“文化+旅游”的过年方式也受到追捧。作为老北京文化符号的庙会就迎来了大量中外游客。
趁着春节长假,来自浙江的王悦一家三口来到北京,他们的第一站就是地坛庙会。“没想到庙会这么热闹,公园里到处都是大红灯笼,每个手艺展示摊位前都围满了人,还有很多老外。”王悦说。
老北京布鞋、兔儿爷摆件、花风车……边走边逛,她手上的东西越来越多。“庙会能让我们近距离感受北方的文化和年味。”王悦表示。
据统计,今年北京各大庙会人气飙升,接待量再创历史新高。第三十一届地坛春节文化庙会突出传统古典的文化特色,推出传统仿清祭地表演、秦腔古风、黄梅雅韵、燕赵风情等7台文化演出,吸引游客98万人次。第三十三届龙潭庙会打造非遗精品展示区、京津冀文化展示区、文体互动区、京城文化展示区、冬奥主题展示区等五大板块,接待游客70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7.1%。
既有人去旅行也有人走进博物馆、图书馆
除了看电影、旅游等文化消费方式,春节期间,还有不少人选择走进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场馆。
大年初三早上7点半,北京没有了往日的车水马龙,可在中国国家博物馆西门的入口处,却令人意外地排起了长队。距离9点开馆还有一个半小时,已有好几百人在等待。“从初二到初七,每天都是这样的排队情况,不少观众要排队两个小时以上才能入馆参观。”国博教育宣传部主任黄琛介绍。春节期间,国家博物馆专门推出“迎丙申猴年——楹联书法展”,展览通过聚集30余位书法家的春联佳品,与观众分享对猴年的憧憬。“来参观的外地游客占六成左右,本地家长带着孩子来参观的大约四成。观众趁着过年来博物馆放松休闲,也是被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吸引。”黄琛说。
春节期间,北京市多家博物馆结合传统节日特色,推出相关展览和文化活动。首都博物馆延续博物馆里过大年的传统理念,推出了“博物馆里过大年——大圣来也”展览。北京艺术博物馆则推出了《影儿之魅——我的皮影戏》展览,展品是目前仅存的北京西派皮影最早的成套珍贵遗物。
根据北京市文物局的不完全统计,春节期间北京市博物馆共接待观众约145.9万人次,百万观众用逛博物馆的方式过了一个文化新年。其中国家博物馆接待观众10.8万人次,北京市文物局所属博物馆共接待观众近18万人次。
不仅是北京,全国各地的不少公共文化场馆都在过年期间推出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正月初一至初三,青岛市博物馆举办“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赫哲族鱼皮画体验、春节典故习俗串讲、木版年画体验制作等受到市民热捧。青岛市图书馆小贝壳快乐营从大年初二开始,举行了小贝壳乐团新春音乐会、新春俏皮会、亲子读吧等活动。据了解,春节期间青岛市共组织了500余项系列文化活动。在辽宁,辽宁省图书馆安排了35场各类活动,涵盖讲座、展览、灯谜、读者联谊、流动图书馆进基层等,使广大读者在浓浓年味中品味书香。
公众的文化需求既要满足也要创造
无论是电影票房的火爆,还是公共文化场馆人流渐涨,都折射出公众日益旺盛的文化需求。而在春节前后,一款玩偶的火爆,更是反映出文化消费的巨大潜力。
春节前,肯德基公司推出了“猴王当道”玩偶套餐,其中的玩偶正是中国经典动画形象——美猴王,由肯德基与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合作推出。套餐中,除了礼包内置的美猴王玩具外,连装套餐的“大圣桶”都可以改造成美猴王手工制品,此外还附赠一册由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编写的《漫画西游》四格漫画书,用新颖易懂的方式,重现西游故事。
推出玩偶套餐,本是肯德基等连锁餐饮机构惯用的营销手段,哆啦A梦、加菲猫等动画形象都推出过相关套餐。然而美猴王的受追捧程度却远远超出了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厂长钱建平的预料。据钱建平了解,肯德基公司最开始在全国投放了270万套玩偶,在上海仅4天就销售一空。而在淘宝,一整套美猴王玩偶的售价已达200元以上。
事实上,除了与肯德基的合作,美影厂今年授权及自主开发的美猴王产品都受到了市场热捧。“我们自己厂里开发的悟空手办,订单已经排到4月份”,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厂长助理范毅介绍。
在范毅看来,热销既是源于国人对美猴王的深厚感情,也证明了文化消费仍有巨大潜力。消费者对本土文化有着巨大需求,关键是要把产品开发好。
优质文化产品的供不应求,折射出文化精品供给和公众需求之间的矛盾。北京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认为,庙会等形式受到游客的追捧,离不开举办方近几年的不断改进。细心的游客会发现,今年的庙会有些不一样。除了传统的民俗和小吃,地坛庙会引进了文化创意区和儿童科技动漫区,小朋友们可以体验虚拟现实等科技设备、阅读科普书籍等。
对于文化产品,公众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来自安徽的游客张小皖在高兴之余对庙会有着更高的期待:“希望庙会能规划不同主题的游览路线,满足不同的需求,也让游览更有秩序。我们这些外地游客,本身对公园就不熟悉,庙会太大,很容易晕头转向,不知道哪里好逛。”
陈少峰表示,仅就节庆的文化消费开发而言,我国还有很大提升空间。美国的“超级碗”常被戏称为“美国春晚”,围绕一场重要体育赛事,产生了演出、转播、电视销售、餐饮等一系列衍生消费。而中国的节庆,还有待相关企业掘金其中,通过产品、服务的创新,创造性地满足公众超乎想象的文化需求。(综合人民日报记者曹玲娟、贺勇、肖家鑫、管璇悦、康岩及新华社报道)
来源: 人民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