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一号”保护发掘项目日前在广东省阳江市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俗称“水晶宫”)启动,标志着“南海一号”进入全面发掘与保护的新阶段。据“南海一号”考古队介绍,初步计划用3年至4年甚至更长时间基本完成考古发掘,在放干“水晶宫”内的水、搭建相关设施后,发掘工作启动时将重新放水,在近似陆地考古的保水模式下进行发掘。
“南海一号”“出水”6年来,国家文物局积极指导相关部门和单位开展了一系列专题研究,内容涉及考古发掘、船体现状评估、保存环境监测、船体和船载文物保护等多个方面,积累了丰富的试验数据和原始资料。在此基础上,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广东省文物局、广东省考古所、省博物馆、中山大学、国家海洋局第三研究院所等多家单位合作编制完成了“南海一号”考古发掘和保护工作方案,并获得了国家文物局的原则批准,2013年开始着手在博物馆内开展考古场地平整、施工改造的工程。
“南海一号”是沉没于我国南海上下川岛海域的一艘宋代沉船,于1987年被发现,先后经过了6次水下探摸、调查,确认这是一艘我国南宋时期的外贸商船。调查发现该沉船甲板以下船体保存较好,船舱内装载陶瓷器、金属器以及石器、有机类等大量文物,对于开展我国古代造船技术、海外航运、对外文化交流研究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07年4月至12月,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广州打捞局协作完成了“南海一号”的整理打捞,将包裹于巨大钢制沉箱中的“南海一号”移驻于阳江海陵岛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陈 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