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民政部副部长宫蒲光在全国地名文化建设研讨会上表示,要抓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按照中央的要求,构筑《地名文化遗产重点保护名录》制度,建立地名文化遗产数据库,使地名文化遗产得到分类、分级和分层保护。坚持“地名要保持相对稳定”的原则,慎重更名。
中国古代地名,多因山水之宜,辅以方位而命名,于是有了汝南、济阴、洛阳等地名。也有结合地理因素寄托古人对于特殊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期望,如宁波、镇海、常熟等地名。由于中国历史两千余年来,农耕区域相对固定,生活在中华土地上的人民安土重迁,文献中记录历史人物,也往往举出他郡县乡里,形成特有的籍贯与姓氏文化现象。
五胡十六国及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大量的北方人民迁往江南。他们南来之时,不但带来了先进的文化与生产方式,而且把自己原属的地方行政建制也带到江南,设置侨州、侨郡、侨县。如在今镇江市一带侨置徐州刺史部——称南徐州;如在今南京市北部长江以南当时的江乘县境内,设置南临沂县、南琅琊县等。
然而20世纪后半叶以来,在行政区划和地理命名中,出现了一些貌似方便、洋气、吸引眼球的地名,实则是无文化内涵的集中体现。
地名乱象,有的存在历史原因。在战争时期,为了方便管理而临时设置了一些区划和地名,新中国成立以后,没有进行认真的审定即沿用,如在中国历史上久负盛名的汝南郡,现在被改称为驻马店市。在新中国开启的经济建设过程中,兴建了一些大型工业建设项目,便以此项目命名,改变地名。如同样久负盛名的弘农郡、陕州,被改称为三门峡市。
另一些则是改革开放之后,因为功利主义的短视目光,希望借用名牌效应,搞旅游开发而造成的。比如安徽省改徽州地区为黄山市、福建省改崇安县为武夷山市等。徽州府和崇安县,都有着上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饱具人文内涵。徽州是朱熹故乡,理学的重镇,又是明清两代徽商故里,经学皖派的大本营。徽州是明清社会文化的缩影。可就是这样一座千年古城,被改称黄山,非但没有增加黄山旅游的砝码,反而因为黄山市所在地和黄山风景区地理位置并不重合,给游客带来了许多的不便。
近年来,我们也看到一些地名的更改出现了历史文化的回归,如襄樊改称襄阳、沙市改称荆州等,恢复了历史命名,实现了文化的回归。
地名不是政治、经济的载体,不应承载过多非文化的因素。地名不是地方政府哗众取宠的工具,不宜乱改、勤改。应保证其历史文化内涵的传承,保持其命名的相对稳定,保护一方乡土的精神家园。作者:武黎嵩
来源:光明日报
|